星期二, 11月 19, 2013

景賢里 King Yin Lei -土地,保育,與政治



巧見景賢里開放日,順道參觀一下這個戰前大宅。

大宅外觀看來紅牆綠瓦非常新。一磚一瓦經保育復修後雅緻得很。整體總面積範圍約5萬平方呎,不算很大,應只算是中戶人家的華宅。屋內展廳和介紹亦只有復修工程的室內建築和功能叙述。還有林鄭的豐功偉蹟在錄像內再三覆述。建屋業主的生活點滴和軼事未有詳細資料稍有遺憾。如果前業主後人能提供相關生活圖片和資料,保育的意義會更大- 戰前香港華人中大戶如何生活? 什麼職業? 家庭如何? 能體見這些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才能更掌握城市文化的脈絡. (Ben Highmore,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查看舊資料, 原來景賢里的光復, 緣起是長春社等保育壓力團體對原業主施壓, 令致業主由招標賣樓轉為暗標賣. 新大陸人買家買下大宅動土裝修原屬正常. 壓力團體驚聞動土破壞原建築, 立即再度跟政府講數要求保留大宅. 林鄭在曾蔭權年代發揮其[順應民意]之本色. 以極速發布「景賢里」為暫定古蹟並與新業主商討亙換業權- 將景賢里歸政府復修和活化, 政府另換隔鄰相近大小的土地作補償.

看來, 政府對此事的處理手法令人有點摸不著頭. 對於保育, 林鄭一向態度強硬. 對天星如是. 但對私人發展機構, 卻能[屈服]於壓力團體而大方補償換地. 究竟古蹟和保育的定義和關係何在? 香港六七十年以上的舊街道和建築是否應該跟政府換個新地, 或令其繼續保存, 申請成為文化遺產? 對於土地的運用和分配, 今天, 我們需要辯論的空間實在太多.

參考:香港法定古蹟wiki長春社網站:景賢里星島日報:環保團體介入景賢里新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