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3, 2006

Umrao Jaan (Urdu: امراؤ جان, Hindi: उमराव जान) 青樓艷妓

Umrao Jaan (Urdu: امراؤ جان, Hindi: उमराव जान) 1981








導演:Muzaffar Ali
飾演Amiran/Umrao Jaan:Rekha

非常意外地,在蘋果日報講印度舞的推介下,居然提及Umrao Jaan這電影.追查一下,dl了某個版本,看了幾個鏡頭,場面偉大得嚇人.原來是最新鮮出爐的2006年重拍版,影片畫面完美得無話可說,再三查究,找到1981年的原拍版,該拍得靡爛而紅艷吧?果然不負所望!

此片跟據真人真事小說改編,描述印度女性在社會中悲劇命運的無奈. 二十世紀初,原出生於回教中等家庭村落的Amiran, 幼年時某一天, 被鄰居擄走,並被賣到Lucknow的妓院, 從此改名為Umrao Jaan, 多年來學習做一個妓女- 包括學習上流社會間交際的各式技藝如:音樂, 舞蹈, 詩詞, 文學, 等等. Umrao 聲色藝過人, 能歌擅舞, 還吟得一手好詩詞, 很受顧客歡迎. 一天, 在妓院內偶遇蘇丹王子,彼此亙相欣賞,雙雙墮入愛河.但礙於社會台階之別,始終不能結合,蘇丹王子終要娶妻,妻子居然是幼時一齊被擄刧的女孩,年幼的她因不夠Umrao美麗沒被挑選賣到妓院,不得感嘆命運弄人.往後的日子,即使有願與她續緣的男子出現,畢竟是鏡花水月,空餘恨.後來Lucknow被英國佔領,Lucknow淪陷,妓院中人紛紛逃亡到村落.Umaro發覺村莊似曾相識,原來是幼年的家鄉.相隔數十載,終見到母親和弟弟,可惜,弟弟深恥於Umaro的妓女身份有辱門楣,拒絕相認.不屈於命的Umrao只落得抱擁詩詞和老本行,殘度餘生.

看來是一個老套的故事,在淤腐封建的印度回教社會,即使在今天,亦大不乏相關情節和事件.只是,把[妓女],詩詞歌舞,妓院,回教,愛情/社會和家庭悲劇,殖民等主題元素溶在一起,構成壯麗的影畫,和刻劃性的故事,它畢竟是一套好戲.

很欣賞影片以女性的角度叙述(narrate)主角Umaro(妓女)的心態,而這些心態又用第一身以印度詩歌(poem)的形式唱誦出來,在悲或喜的時候,每每伴以傳統舞蹈來叙述(narrate).觀眾(包括影片中的觀眾)往往墜入Umaro的情感世界中,感染至深.如同其他一眾印度電影,歌舞為電影帶來極佳的光影效果和觀賞體驗,是印度電影的必然元素.

女性主義者,看完此片應會咬牙切齒,深為不幸的主角在社會鉫鎖下屈屈而生所憾.此片令我想起兩個有趣的issue:印度妓院與回教.我去過印度3次,在阡陌相間的舊城區縱橫過多次,就是不見有妓院的跡象.當然可能錯過了也不知.印度很religious,妓院,妓女此等東西是社會和宗教禁忌,但從某些文獻和數據看來,印度是其中一個最多妓女的國家,尢其是雛妓.回教在旁人眼中充滿男權主義,在虔誠教徒心中卻是維護女性的天堂.一夫最多四妻的伊斯蘭教條原來是保護女性的鐵證. 究竟是地獄還是天堂? 看你站在那個位置看風景.食色性也,肉食和色相在阿拉祝福下成了祭品無容置疑.可惜的是,我多次google也搜不到任何關於印度娼妓的資料,澳洲女孩Zana Briski自拍的紀實電影[Born into brothels]倒是dl看了一次,紀錄了Kokatta貧民妓岩中的孩子的鏡頭影像習作和他們的故事.印度的本土自家故事和解話呢?我還在google中...

星期六, 12月 09, 2006

從廣州書城到[藤娘]

早陣子迷上去大陸1日自由行,試過星期日下午才坐船去蛇口,東逛西逛,遊遊書城,晚上回來,不過個半小時,挺方便好玩.

不過,說到書店,大陸那些書[城],大是大,但書種其實間間大同小異,當然,以書種來說,必定比香港的多(純以大陸版的作比較). VCD 視像資料也比香港的便宜和豐富,是很好的學問研究入門資料.

有時,會有不少意外發掘,令人留而忘返. 在廣州天河體育館旁的廣州書城, 開業於一九九四年, 不算舊, 但在發展一日千里的天河區, 算是老朋友了. 在毫不起眼的兒童音樂書旁,發現了一類Performing Art 演藝影視藝術的書,為數不少. 當中有北京舞蹈學院教程的整個系列text book, 非常有趣和informative. 此類書,我走遍全港各大圖書館(除了演藝學院APA之外)也沒有見過, 在大陸也不很常見,可能市場太少吧. 其中一本text book 講日本舞蹈, 有一章節居然包括[藤娘]這個kabuki舞踊的跳法演繹, 程式動作和解說, 詳盡而獨到. 令我想起數年前在香港欣賞日本歌舞伎kabuki 演出, 其中有一節是[藤娘]折子戲. 當時的演出細節早已忘掉,但一開幕時紫藤花滿佈舞台的艷麗卻是歷歷在目,永誌難忘. 演藝 performing art, 永遠是演出和舞台美感的藝術結合, 看來沒錯.

星期三, 11月 29, 2006

YouTube 萬歲!

近日最愛在youtube上尋寶!

由印度舞bharata natyam,到狂言歌舞伎kabuki,甚至太極拳或bollywood,不算應有盡有, 但總有所獲,而且資源比google video豐富得多,連家中的老殘ibook (mac) 都可support欣賞到,始料不及.

痴戀極久的狂言歌舞伎舞踊,現在終於在youtube上如獲至寶. 推介一下: 坂東玉三郎的「鷺娘」和「藤娘」- 高質精采而完整的video, 還有英文旁白解說,非常偉大.




自選影院的年代終於來臨! 萬歲萬萬歲!

Geisha 藝記. 後記.


11月17日 FRI 葵青
劇藝工作坊(新加坡)
構思及導演 王景生




迷戀已久的日本歌舞伎及傳統舞踊叫我在今個深秋充滿期待.

在葵青劇院(意外地臨時獲轉座位至第一行中間)舒適的座位上,度過了昏黃但迷醉的一晚.

忘了整個演出的來龍去脈,也不大留意分飾多角的主角念著什麼獨白. 男旦五條雅之助的舞步一起, 我立即從夢中驚醒, 全神地沉淪在三味線的鳴奏和吟唱中,眼睛直盯著婉轉的唱詞字幕和藝伎舞步,很是忙碌.

如果那是一場純kabuki演出就更好!

現在演藝劇場上頗流行跨文化(inter-cultural) / 多文化(multi-cultural) 和共融(fusion)的演出模式,試圖探索不同文化形式的可能性和接納性. 演出本身是一個習題(an enquiry), 導演對文化間的探索,也是本身對文化理解的探討. 在近年火爆的藝伎文化熱下, 導演帶出的, 可是藝伎台上與台下的自身獨白與內心矛盾?

不過, 我還是最愛純kabuki演出!


摘自: 康文<新視野藝術節>:

浮生若寄哀多樂少我命途多舛的一生將逝如朝露,不著痕跡……

藝伎,一個令人遐想連篇的名字,你對「她」的認識有多少?

多次成功帶領亞洲劇場走向國際的新加坡導演王景生,將焦點對準「藝伎」這個神秘的日本文化符號,以新穎的劇場技巧和敘事手法,顛覆傳統觀念,揭示關於藝伎的種種迷思。

《藝記》集合多位來自東西方不同界別的藝術精英:多屆奧比獎得主嘉倫.肯戴爾分飾多角,以當代西方戲劇技巧,與日本著名男旦五條雅之助的歌舞伎及傳統「舞踊」表演形成強烈對照,加上三味線名家杵屋勝芳壽的現場演奏和吟唱、電子音樂怪傑山中透的嶄新配樂,交織成一齣異采紛呈的藝伎浮世繪,讓觀眾看盡人間色相,細味箇中文化深意。

電子音樂創作
山中透

協作 - 演出
嘉倫.肯戴爾 五條雅之助 杵屋勝芳壽

文本
倫尚人

服裝設計
矢內原充志

燈光設計
史葛.茲林斯基

星期六, 7月 22, 2006

好嘢今日有印度電影!

違的印度電影! 今日下午4點見!

Iqbal


Director: Nagesh Kukunoor, India, 2005, 132 mins, Category I, Hindi with English subtitles

Sponsored by JPMorgan

Date: July 22nd
Time: 4:00 pm - 6:30 pm
Location: Hong Kong Agnès b. CINEMA!, Hong Kong Arts Centre
Cost: Asia Society members, Full-time students, seniors, and 10 tickets or more $40 each; Non-members $60 each
Phone: 852-2103-9508/2

Set in a small Indian village where cricket is a way of life, Iqbal follows a deaf and mute boy’s dream to play for the national team. Strong performances and subtle humor turn this underdog story into a memorable film. Hong Kong premiere.

今日重有書展! 唉,重要開工趕job俾客...好忙呀!

星期一, 7月 10, 2006

Beautiful Boxer 人妖打擂台/美麗拳王











導演/監製: Ekachai Uekrongtham 2003
電影官方網站: http://www.beautifulboxer.com/

! 極精采的電影! 不愧為亞洲協會的精選之作! 多次欣賞Asia Society搞的program,節目定價略貴,但全是精選中的精選,叫人眼界大開,拍案叫絕! 猶記得多年前的《Ayurveda》紀錄片,把我從對印度醫學一無所知帶起往南印度求知的決意,Asia Society作為一所美國機構, 對亞洲文化的發掘可謂功不可沒.

言歸正轉. 其實此片攝於2003年,早於2004年的第28屆香港電影節曾經放映,同年此片已在各大影展取得多項大獎.只是香港間中才放映泰國片,故未有引起哄動.

全片由真人真事改篇,描述泰國史上冠軍人妖拳手的故事. 導演運用倒叙體栽,借片中記者的身份,訪問即將做變性手術的主角拳手 - 龐龍(Nong Toom),帶出其人妖傳奇半生和心路歷程。導演以紀實手法描繪人物傳記故事,配合傳統泰國文化元素:女性化的泰國傳統舞蹈是主角的性向啟蒙,場場的拳手訓綀場景猶如舞蹈行雲流水,拍得飄逸如絲。在主角的成長過程中,傳統的價值觀和文化包伏與個人對自我和理想的追求形成衝突,然而,絲毫無損主角對自我和性取向的執著。

片中令人目不暇給的片段極多,是記憶和情深的交織。由孩提時期起,主角已被台上溫婉柔情的泰國傳統女性舞者深深吸引,即使後來在寺廟出家作小和尚,也不忘偷搽胭脂水粉, 搔首弄姿。少年時期在偶然誤打誤撞下, 柔弱的他為了爭一口氣上台打了一台泰拳, 居然胡裡胡塗打贏了. 自此便跟泰拳結下不解之緣, 不久正式在拳術訓練學院學藝和苦練。在老師和師母鼓勵下,龐龍進步神速,屢次獲獎。由鄉下清邁打到曼谷,甚至日本;可謂打出頭來。泰拳,作為一項極之男性化的博擊運動,每每與女性化的龐龍內心,形成強烈對比。每當男性化強悍的攻擊愈強,他心中的矛盾愈深;終於,他在拳擊台上撕下男性外表的面具,抺上濃妝,以女性化的真臉孔繼續拳手生涯,而且愈妖愈媚愈戰愈狠。直至二十多歲,儲夠了錢,終於可以放下拳套,投身模特兒和演員行列,並準備正式進行變性手術.......

此片多個鏡頭令人難忘,除了場場拳拳到肉和擂台上血濺飛花的競賽令人砰然跳動外,多次重現的泰國女仕傳統舞蹈教人感到輕柔溫軟,忍不住也陶醉一番。本片前段攝於清邁山區,但見無論是山間小舍、寺廟、或晨霧林中習拳場景,都拍得豁然朗清,氣氛感人。市場導向的影片不忘添上文化根源的元素, 處處可見傳統的捍衛, 除了能迎合國際電影市場的口味外, 實在是文化和藝術的融合。

影片後半部集中突顯拳賽勝利與現實環境的矛盾。當龐龍在擂台上打扮得愈妖治,他贏得愈痛快,得到的歡呼聲與喝倒釆聲同時愈激烈。甚至,他惹起了泰國人的憤怒,認為他是國家的恥辱,雖勝猶辱。看到這,我不禁想:若他不是一個女兒靈魂困在一個男兒軀殼內,怎會身心不由己?片未龐龍的自白最發人深省:做人難,做女人難;能夠做忠於自我的人生最難。相信是不少人的肺腑之言。

片中主角演員Asanee Suwan (nicknamed Art)演技一流, 由打拳真功夫到拳頭下的女兒心事, 無不把真實人物中的種種演活. 原來, 演員Art與真實人物Nong Toom有極多雷同之處: 他們年紀和背景相若, 同是成長和打拳成名於清邁, 而且同是國際冠軍級拳手, 至於是否同是擁有拳頭下的女兒心則不得而知. 導演刻意選取冠軍級拳手演活龐龍角色, 除了展現戲中多場打真軍的精采拳賽外, 由專業拳手演繹擁有同樣背景的活生人物每每帶給觀眾更強烈代入感和共鳴。

值得留意是人妖和運動題材往往是泰國電影的流行類型(genre)。「人妖打排球」等都是一時叫好叫座之作,而且同是充滿動感和感性. 不過「人」片調子較明朗, 全片以輕鬆手法描寫排球隊中的「人妖」,戲中他們表現團結而樂觀, 導演對他們的「人妖」心態只輕輕帶過, 可能由於社會避諱或什麼, 未有深入探討。《Beautiful Boxer》導演的野心則大一點, 他嘗試探討和呈現[人妖]的內心世界: 包括他們自小對性別的疑惑和家人的看法, 進而思索天性與自我身份(self identity), 繼而踏上自我追尋的漫漫旅程(journey of self questioning)。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 理論上對[人妖]的概念和認同較保守。矛盾的是, 泰國幾乎是最多變性人的國家, 無論變性與否, 不男不女打扮呈現街頭的人物比比皆是, 我一度以為泰國是個對「變性、人妖」等概念包容性很強的國家;看罷此片覺得也許並非此一回事。只不過是, 泰國人對忠於自我的追尋較強烈和積極。先天的賦予, 究竟我們應該欣然接受, 還是要否定和對抗? 如果發覺內心自性與天性成為敵人, 應該聽誰的命?《Beautiful Boxer》說的可能不是變性與否的內心掙扎, 而是懂接受和安命的泰國民族性.

星期四, 7月 06, 2006

亞洲動起來 Games of Asia - 亞洲協會 Asia Society

部亞洲電影和documentary,可以留意!



Beautiful Boxer, Director: Ekachai Uekrongtham, Thailand, 2003, 118 mins, Category IIB, Thai with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Sponsored by JPMorgan
Date: July 6th 2006
Time: 7:30 pm - 9:30 pm
Location: Hong Kong Agnès b. CINEMA!, Hong Kong Arts Centre
Cost: Asia Society members, Full-time students, seniors, and 10 tickets or more $40 each; Non-members $60 each
Phone: 852-2103-9508/2

The true story of Thailand’s famed transvestite kick boxer, award-winning Beautiful Boxer is a poignant action drama about a boy who fights like a man but has the soul of a woman. Nong Toom reaches the top of the masculine sport of Muay Thai but realizes his true dream only when he undergoes a sex-change operation.

今晚見!

星期二, 7月 04, 2006

Culture in Motion: India


Rajasthan State Dance by Sapera Khatu (Kalbeliya dancer弄蛇舞者)
accompanied by Fakir Khan and Gafar Khan (Sarangi, Srirnai, Bansuri and Khortaal)












Culture in Motion: India. 6月25日 3-7pm Queen Elizabeth Stadium Wan Chai

久不見的印度傳統舞蹈和音樂!

肥佬何搞的民族融和免費同樂show,有贈品,Bollywood TV singer和中場大排長龍的chai(印度奶茶),鬧哄哄的,算是不過不失了. 雖然(高度)藝術性欠奉,總是喜鬧一場,不能要求太高吧!

遲到錯過了Pooja Dance 和 Classical sitar 音樂,走寶了. 還好來自Rajasthan 粉紅城市之省的弄蛇舞者和結伴演出的敲擊管樂隊表演精采,相當難忘.

來自印度西北部拉吉斯坦地區(Rajasthan)的Kalbeliya吉卜賽人,是屬於弄蛇階層(snake charmer caste) 的賤民。這個階層的人以往都是表演弄蛇奇技給大君貴族們看. 約公元前300年開始, 他們由印度中北部遷移至西北部; 公元五世紀, 印度王派遣12,000 音樂藝人到波斯, 之後他們再輾轉離開波斯, 沒有返回印度, 繼續流放, 於十三世紀流入歐洲東南部, 並被冠以'Gyptian' 吉卜賽人之名. 今日, 他們淪落為佔地竊居者,遭到社會鄙視; 在印度或歐洲, 多數人依然過著流浪的生活,追趕著各地的市集與慶典,有時表演一天下來,賺不到美金一塊錢。

通常男藝人擊樂和奏笛引誘蛇跳舞,女藝人則在旁邊起舞, 氣氛熱鬧.

星期五, 5月 05, 2006

蓮葉荷田田

我的睡蓮池.



又到賞蓮的季節! 今日是佛誕, 又是夏至, 更是今年首度睡蓮盛開! 吉祥吉祥!

星期二, 5月 02, 2006

印度舞情


印度舞者.


不得不轉載的文章- [印度舞 介於人與神之間的神韻] 描繪了多姿醉人的印度舞與印度文化的關係....

【大紀元1月10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黎晨山景城報導

印度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流行世界2000多年依舊方興未艾。印度傳統舞的起源,來於寺廟。據在灣區成立12年的印度舞表演藝術團體PAMAP的舞蹈總編,印度舞表演老師 NIRMARA 介紹,古梵語NATYA就是指戲劇,舞蹈和音樂的綜合,由伯萊罕(BRAHAM)神 創造。因為古時在這個悲歡世界裡,鋪滿了對財富的慾望,還有妒忌和憤怒的情愫。人們過著一種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神、魔同在,不同的主,王統治著它。一天由雷電之神印得拉(INDRA)為首的諸神找到伯萊罕神,請求他「請給我們一種不僅能教育我們,同時還能讓我們的眼睛、耳朵都愉悅的東西。四部典著(VEDAS)俱在,但是蘇達拉人,被禁的族群是不允許來聽的。為什麼不創造出一種眾生都可以受聽的教誨呢。」於是伯萊罕神就合成了第五部聖典,集合了藝術,科學,和啟示。他從RGVEDA中取出文字部份,從SAMAVEDA中取得音樂,又從YAJURVEDA取得動作和化裝, 最後從ATHARVANAVEDA取得感情化表演的部份,成就了NATYAVEDA。

伯萊罕神鐘愛大聖人慕尼(BHARATA MUNI), 告訴他學習NATYAVEDA。 慕尼就傳授給他的子孫和學生, 訓練他們如何移動,如何手舞足蹈來表達情感。印度舞神濕婆(SHIVA),又加入了各種極具動感的舞蹈動作和手勢。 女神PARVATHI(帕瓦蒂) 則在NATYAVEDA中加進了優雅的舞蹈元素。

慕尼根據NATYAVEDA 撰寫成的經典著作NATYASHASTRA 被翻作印度「舞論」, 堪稱印度古典舞之始祖。這種藝術表演流行於寺廟中,由女人們(DEVADASIS)跳舞,她們自己稱作是神的僕人,企盼自己的舞蹈能取悅於天神。看來「印度舞者是人和神的介面」之說有其溯源所在。這種舞蹈是藝術和敬神的合一。即便在現代,印度古典舞的開場都有對舞神的崇敬表演。

NIRMALA 指著自己穿著的天藍色鑲金燙邊的印度民族長裙繼續說,這是跳卡薩克舞(Kathak)的戲服。印度古典舞蹈除了卡薩克舞還有奧裏西舞(Orissi)、卡塔卡利(Kathakali)、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及曼利普裏舞(Manipuri)等等。這些傳統的舞蹈,仍然隨著傳統節慶,宗教儀式取悅神只,鼓舞人心。

他們有著其各自的特點,印度人很容易從服裝,化妝,音樂區分是哪一種。但又存在著共同點,那就是肢體動作豐富優雅,表情變化細致明顯。不用說舉手投足之間,就是幾個手勢,微妙的嘴唇和眼神變化,就能傳遞百般風貌和詮釋。NIRMALA 隨即用眼睛及一隻手作手勢示範呼喚人過來,之後從嗔怒,驚恐到最後嘻笑的過程,確實維妙維肖。

印度舞的手勢是不說話的語言,它能清楚表達意思。 NIRMALA 舉例最簡單的,雙手合十於胸前,表示見面時的互相問侯。合十置手於眼前就是對長者,老師的尊敬。合十舉過頭頂就是對神的敬拜了。可見我們在欣賞印度古典舞蹈的時候,定要仔細觀看,明察秋毫。也能體味揣摩到印度舞的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之曼妙底蘊。

用中國人的俗語形容, 印度古典舞者稱得上「滿身是戲」,會不會非常難學﹖ NIRMALA優雅的笑了。她從8歲開始接受專業訓練,二十多年了。好的舞者的確需要很多年的訓練,但是還必須要有熱情。她說好在印度古典舞世界就象海洋一樣的寬厚奔騰,讓人樂此不疲,暢遊自在。所以一旦有了興趣,會一直跳下去的。

星期一, 5月 01, 2006

Timeless by Aditi Mangaldas Dance Company


印度現代舞
4月30日 演藝歌劇院



Timeless'! 是一個萬用詞彙,代表了時間,也代表了空間. 其實,即是代表了一切.

Aditi Mangaldas Dance Company 的'Timeless', 勾劃了印度古典舞的影子,不過,從形體上來說, 它更像一台現代舞. 然而, 聲音演奏卻賦予了整篇舞蹈根和靈魂.

舞蹈, 本身就是一篇詩. 身體的舞動是語言. 古印度有[舞論]一書, 描繪了千萬種手,眼,身, 腿等肢體舞蹈語言和其意思. 舞蹈, 作為一種最原始的酬神和娛樂形式, 包含了極豐富的文化詞彙, 有待研究.

Timeless 的印度古典舞印象不強. 沒有華美的舞衣, 飾物; 也沒有太多的古典舞蹈程式動作. 而且, 它的故事性不強, 不像大部份印度舞, 通常以神祇故事為藍本, 舞與劇的關係往往是千絲萬縷.

那, 它是什麼?

沒有始, 沒有終, 沒有時, 沒有空.
這就是'Timeless' 的意義和深意?

現代舞給我們的印象是抽象和艱澀的, 因為, 形體和語言似乎分開了, 肢體的舞動可能帶給舞者無限的自身體驗, 但畢竟, 觀眾與肢體語言的交流才是舞台表演藝術的重點.

所以, 現場音樂成了表演關鍵.

本身很喜歡印度鼓tabla的人聲節奏, 其實tabla本身已很有引力, 掌心四周與鼓面的擊打張力往往能把人吸進鼓內, 久久不釋放. 模擬鼓樂的人聲節奏更把人本身的情感溶進內裡, 直教人走進深淵.

整個舞蹈, tabla 演奏跟人聲演繹成了最動人的一章. 正是:

浮動的形體
無形無相無限

躍動的音頻
有形有相有限

港樂 Mozart in the City

都會莫札特

4月29日大會堂 Concert Hall

很少看orchestra, 別人請的例外.

不過今次居然整場沒有睡著, 很難得!

可能近年聽印度classical多了, 有了不同的體會. 純音樂, 也不一定很悶; 意境和深度, 卻有高與低之分.

聽著西方的classics, 很有貴族的氣派感覺. 當然, 由撰寫, 演奏到欣賞, classics 從來就是為貴族服務, 所謂"high culture", 一切有板有眼, 一絲不苟. 一邊聽, 一邊想像自己身處偌大的舞池旁觀起舞翩翩的男女, 確賞心樂事.

4月TDC電子展 Electronics Fair



今年的TDC 電子展令人有點失望. 去年遊人如鯽人頭湧湧的情景在今年的公假展期內不復見, 莫非是展場租金太貴或是參展商寧可北上參展就不得而知; 但科技新品新資乏善足陳和寥寥可數卻是事實! 去年太短時間逛得完的展覽, 今次只需繞兩個圈便大工告成! 還有足夠時間約朋友tea 一 tea!

星期五, 4月 07, 2006

布嘰烏嘰單程路 (One Way Boogie Woogie)(1977)/27年後 (27 Years Later)(2004)








眼水鼻水和打噶聲中, 7號晚在太空館看了...

預期的畫面, 雖然還有充滿期待的內容..

其實布嘰烏嘰單程路 (One Way Boogie Woogie)(1977)/27年後 (27 Years Later)(2004) 是兩套影片; 每套是60分鐘的畫面,由每節1分鐘的攝影片段組成,一共是60個片段. 兩套影片的時差是27年.

影片並沒有怎樣的叙述性,但就屬於描述性, 將布嘰烏嘰單程路上的種種以記叙方式,透過攝影鏡頭以多角度呈現. 每個1分鐘的片段, 就是一張照片, 畫面基本上是靜態的. 隅然, 鏡頭前擦身而過的人和物, 替硬照加上動感.

但可見, 單程路上的動態主角是車輛, 而不是人或景物.

影象絕對是構圖佳作, 處處充滿計算玄機的方程式. 徧徧藝術與意境本身不易由程式砌出.

星期日, 4月 02, 2006

戲中戲的執迷

Documentary 紀實電影和戲中歌舞戲一直是我的追捧對象. 迷戀於鏡頭下和背後的真相, 嘗試在鏡頭內尋到故事的答案, 造就我看戲的動力. 多次翻看電影節冊子, 發現了一些可吼之作...

戲中歌舞戲我留意了這些: "仙樂飄飄歐亞橋 Crossing the Bridge - The Sound of Istanbul", "戲夢芭蕾Ballets Russes"; 宗教片 (Religious Film) 發現了: "大寧靜 Into Great Silence"; 還有Magical film "新天方夜譚之失魂王子 Bab' Aziz"; 龐比度(Pompidou)的前衛經典- "城市交響曲(一) Portraits of a City I"; 甚至中川信夫的鬼怪片也似乎很有趣. 今個4月, 似乎特別忙碌......

星期六, 4月 01, 2006

4月有節目!


James Benning: 13 Lakes

4月的期待當然是電影節和TDC Electronic Fair. 不過, 再一次沒有印度電影上映, 真令人失望.

退而求其次, 看看有沒有其他好野.

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系列"James Benning: Stilled Emotions" [會說話的風景]. James Benning 運用固定長拍鏡頭去發掘現實世界外的超寫實, 似乎與我的拍攝哲學有點相近, 引起了我的興趣. 如何將一系列景致鏡頭組成系統化的深義和故事? "13 Lakes", "27 Years Later", "One Way Boogie Woogie" 等似乎有著相近的結構, 但不同的寓意, 且看下回分解.....

星期二, 3月 28, 2006

城市熱帶雨林的文化下游


黃龍坑下游小溪

違了的下游!

霪雨菲菲的三月天份外寧謐. 二東山下的黃龍坑熱帶雨林好不熱鬧. 吐艷的春花和幼芽替大自然報時,告訴我時光流逝不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