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07, 2007

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又來了! HK Electronics Fair is coming (again)!

2007年10月13-16日 香港會展

今年Diwali in Hindu Temple

今年11月9日Diwali 跑馬地印度廟見!!!

P.S. 聽講今個星期五(10月12日)印度廟有歌舞慶典(?!) 到時碰碰運氣吧!

古老春秋時代儺戲儺舞在西灣河

安徽省池州市儺藝團九月十五日晚七時半於西灣河文娛中心演出一場

池州儺戲官方網站


贵池傩戏是安徽古老稀有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 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

据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 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 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 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由于傩戏演唱艺术的传授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因此它的声腔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沿袭古老戏曲声腔的不变性;二是声腔音乐由宗族师承关系所带来的多变性。其音乐分为唱腔与锣鼓伴奏两部分;声腔基本上可分为傩腔和高腔两大类。

贵池傩戏演出为 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 庙”等。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傩舞由《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舞回 回》、《舞滚灯》、《舞判》(亦称《判官捉小鬼》)、《舞芭蕉扇》等十余种。吉祥词由《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公》和《散花》等。另一类是有唱、有 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征东》等。另有 《包文拯犁田》、《黄太尉》、《斩泾》、《姜子牙钓鱼》等剧目已失传。贵池傩戏由于各宗族代代沿袭,互不交流,故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被誉 为“戏曲活化石”。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民俗文化、社会风尚、宗教演变都有一定的价值。

當日的演出夾雜著十多套短小的儺戲和舞. 舞, 其實是程式動作的舞和打編排; 戲, 則主要以唸白,唱腔和誇張的步法, 配合故事情節演出. 當然, 作為一種地方藝術, 儺戲相比起京粵劇, 則顯得粗糙和古拙: 沒有細膩的化妝(已被面具取代), 不凡的身段演出和武打場面, 甚至音樂只是簡單地以鑼鼓為主, 而演員的演出也有點疏鬆- 以鄉間酬神演出為主導的儺戲畢竟令人看得全無負擔和顧慮, 仿如置身鄉間廟堂前. 看罷了劇, 也帶著洋洋喜氣回家去.

其中<<孟姜女>>(洗澡結配)一幕最有趣. 講述書生意外偷看到孟姜女洗澡而兩人結鸞鳳. 情節有趣而程式動作足以誇張地配合唸唱. 當日只演出頭一短截戲, 其實全個故事大有淵源: 整體接近唐人著作《同賢記》所記的故事和敦煌小曲的詞格. 而孟姜女故事起源于杞梁妻善哭的故事,體現了歌哭感天動地的力量,這力量甚至推倒了秦始皇暴政下的長城。《孟子·告子下》:“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 儺戲每個劇目各有遠自春秋時代的傳說和風俗. 在古老的程式戲碼當中, 往往窺見文化的積累和數千年來的生活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