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02, 2006

印度舞情


印度舞者.


不得不轉載的文章- [印度舞 介於人與神之間的神韻] 描繪了多姿醉人的印度舞與印度文化的關係....

【大紀元1月10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黎晨山景城報導

印度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流行世界2000多年依舊方興未艾。印度傳統舞的起源,來於寺廟。據在灣區成立12年的印度舞表演藝術團體PAMAP的舞蹈總編,印度舞表演老師 NIRMARA 介紹,古梵語NATYA就是指戲劇,舞蹈和音樂的綜合,由伯萊罕(BRAHAM)神 創造。因為古時在這個悲歡世界裡,鋪滿了對財富的慾望,還有妒忌和憤怒的情愫。人們過著一種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神、魔同在,不同的主,王統治著它。一天由雷電之神印得拉(INDRA)為首的諸神找到伯萊罕神,請求他「請給我們一種不僅能教育我們,同時還能讓我們的眼睛、耳朵都愉悅的東西。四部典著(VEDAS)俱在,但是蘇達拉人,被禁的族群是不允許來聽的。為什麼不創造出一種眾生都可以受聽的教誨呢。」於是伯萊罕神就合成了第五部聖典,集合了藝術,科學,和啟示。他從RGVEDA中取出文字部份,從SAMAVEDA中取得音樂,又從YAJURVEDA取得動作和化裝, 最後從ATHARVANAVEDA取得感情化表演的部份,成就了NATYAVEDA。

伯萊罕神鐘愛大聖人慕尼(BHARATA MUNI), 告訴他學習NATYAVEDA。 慕尼就傳授給他的子孫和學生, 訓練他們如何移動,如何手舞足蹈來表達情感。印度舞神濕婆(SHIVA),又加入了各種極具動感的舞蹈動作和手勢。 女神PARVATHI(帕瓦蒂) 則在NATYAVEDA中加進了優雅的舞蹈元素。

慕尼根據NATYAVEDA 撰寫成的經典著作NATYASHASTRA 被翻作印度「舞論」, 堪稱印度古典舞之始祖。這種藝術表演流行於寺廟中,由女人們(DEVADASIS)跳舞,她們自己稱作是神的僕人,企盼自己的舞蹈能取悅於天神。看來「印度舞者是人和神的介面」之說有其溯源所在。這種舞蹈是藝術和敬神的合一。即便在現代,印度古典舞的開場都有對舞神的崇敬表演。

NIRMALA 指著自己穿著的天藍色鑲金燙邊的印度民族長裙繼續說,這是跳卡薩克舞(Kathak)的戲服。印度古典舞蹈除了卡薩克舞還有奧裏西舞(Orissi)、卡塔卡利(Kathakali)、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及曼利普裏舞(Manipuri)等等。這些傳統的舞蹈,仍然隨著傳統節慶,宗教儀式取悅神只,鼓舞人心。

他們有著其各自的特點,印度人很容易從服裝,化妝,音樂區分是哪一種。但又存在著共同點,那就是肢體動作豐富優雅,表情變化細致明顯。不用說舉手投足之間,就是幾個手勢,微妙的嘴唇和眼神變化,就能傳遞百般風貌和詮釋。NIRMALA 隨即用眼睛及一隻手作手勢示範呼喚人過來,之後從嗔怒,驚恐到最後嘻笑的過程,確實維妙維肖。

印度舞的手勢是不說話的語言,它能清楚表達意思。 NIRMALA 舉例最簡單的,雙手合十於胸前,表示見面時的互相問侯。合十置手於眼前就是對長者,老師的尊敬。合十舉過頭頂就是對神的敬拜了。可見我們在欣賞印度古典舞蹈的時候,定要仔細觀看,明察秋毫。也能體味揣摩到印度舞的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之曼妙底蘊。

用中國人的俗語形容, 印度古典舞者稱得上「滿身是戲」,會不會非常難學﹖ NIRMALA優雅的笑了。她從8歲開始接受專業訓練,二十多年了。好的舞者的確需要很多年的訓練,但是還必須要有熱情。她說好在印度古典舞世界就象海洋一樣的寬厚奔騰,讓人樂此不疲,暢遊自在。所以一旦有了興趣,會一直跳下去的。

沒有留言: